1.如何从消费领域扩大内需

2.石油暴跌,对汽车行业有哪些影响?

3.如果油价长期低于20美元,新能源汽车还有优势吗?

4.8元油价与锂价暴跌,终结特斯拉、雪铁龙掀起的价格战

5.随着国际油价大幅度下跌,是不是能带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呢?

油价的计算公式不调整消费者就只能被动消费吗_油价调整算法

经济学怎么看待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中午吃盒饭,是投资还是消费?吃饭当然是消费,但为了下午晚上能够工作,中午这盒饭就是投资。度旅行是投资还是消费?当然是消费,但也可看作是投资,是记忆力的投资,将来老了,走不动了,只能坐在安乐椅上,能回忆起美好的过去,这次旅行是为了我们以后年龄大了所做的投资。

1、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两者没有必然区别,从上面例子一下子就打通了,它们是一回事,只不过是人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在时间上做一个平衡而已。年轻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把所有时间用于玩乐,连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季度,是可以的,但如果一直玩下去的话,将来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所以要平衡消费,今天稍微吃点苦,多花点时间学习,多花点时间改进自己,将来的日子才好过点。

每一个人追求的不是今天的消费者最大化,也不是明天消费最大化,而是我们终身每一个时间点的收入之和的最大化。耐用品的现值等于未来收入流的折现的和。对一棵苹果树,我们追求的是所有未来每一年收入流(每年结的苹果数)的折现的和的最大值。

2、未来预期决定一个人是否选择健身。人们追求永久收入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个一刹那的收入最大化,这个原理能解释许多生活中的现象。

如抽烟和健身问题,正确答案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在不同处境下面就有不同的选择。过去人们普遍生活贫困,看不到未来的情景,人均寿命比较短,此时及时行乐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那个年代抽烟的人特别多。今天人们可选择的活动范围比以前大多了,人们对寿命的预期大大提高了,这时候平衡消费就会发生变化,今天节制一点,未来就能得到更大的享受,吸烟的人数就大大下降了。节制饮食和运动健身这些决定,其实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关,人们追求未来收入最大化,而不是一刹那享受的最大化。同样的道理,有些医生说,如果他的病人超过80岁,他就不会让他们太过节制饮食,因为享受当下的快乐也是挺重要的。

3、欧佩克组织能决定国际的油价吗?石油的价格和产量,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些垄断者定的吗?今天的石油大约50元一桶,现有条件下,油井管道所有基础设施不变的情况下,从地底下多抽一桶油出来的边际成本只是一美元左右。多抽一桶多花一美元,市场上能卖50美元,为什么不把石油都抽出来赶紧卖掉,实现其利润呢?可能说都抽出来石油价格会下跌,但远不会到一美元的程度。答案是上面的说法有个陷阱,多抽一桶石油的成本不是一块钱。因为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代价,今天多抽一桶石油出来使用,放弃的是明天这桶石油能够产生的收入。

什么意思?如某权威机构发布一个报告说三年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买一辆烧汽油的车。如果大家相信这个报告,那今天的石油产量会上升或下降?石油产量会急速下降。欧佩克组织看到再过三年会有巨大的需求,他们要给中国人留一点石油,不是爱我们,而是三年后他们要赚到比今天更多的钱。今天把石油用掉,放弃的代价就太高了。

4、市场的力量决定石油产量和价格。如上面报告被辟谣了,但另一条消息出来说,有人研究出一项发明,能把水变成石油,明天早上打开水龙头,就能把水变成油了。如果这消息是真的,那今天石油产量就会急速上升,欧佩克要把所有蕴藏的石油都拿出来卖掉,因为到了明天石油就不再值钱了。表面上欧佩克垄断了石油,能控制石油的产量和价格,实际上它们是遵守“投资是时间纬度上的平衡消费”这个原理,来确定石油的产量和价格,他们是被动的,必须看着未来石油的替代品出现的机会,来确定今天石油产量的高低,是被市场的力量所左右所决定。目前石油替代品出现的机会越来越高了,太阳能成本在下降,页岩气使用在普及,都逼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增加石油产量,价格也因此一直在下跌,挡也挡不住。

哈罗德.德姆塞茨说:经济学在过去200年多年里面,最大的教训就是建立了一个高度抽象的模型,在这一个模型里面,没有任何人可以决定价格,或其他重要的市场指标。

20180904

如何从消费领域扩大内需

与经济有关联!能源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油价与中国经济

目前中国进口原油已占总用量的三分之一,国内原油的定价已基本与国际市场同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必将导致国内油价的上升。专家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是不利的,初步估计今年高油价将拖累GDP下降0.7至0.8个百分点。若我国对国际石油依存度继续提高,不利影响会越来越大。

据有关历史资料统计,国际石油价格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中国GDP平均要降低0.01个百分点。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中国GDP下降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中国GDP下降了0.7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约600亿元。

国际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有如此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对石油和以石油为原料的产品需求强劲,进口量大,而出口的制成品多为一般的普通商品,市场竞争程度大,价格难以与石油同步上涨,无法将高油价产生的影响转移出去,只能独自承担和消化;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家,但目前中国石油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高,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并没有相应的发言权和定价权,只是被动地接受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中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消耗正处于较高水平,单位GDP的石油消耗比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要高,如美国和中国的GDP规模分别为8万亿和1万亿美元时,原油消耗分别是4.8亿吨和2.4亿吨。因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较大。

由于国内油气产量增长缓慢,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3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36%,预计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至50%和60%左右。不足引起的石油价格风险是我国炼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瓶颈。随着以乙烯为龙头的石化工业的发展,化工用油短缺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预计如果中国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之比从目前的40∶1降至20∶1,化工用油的需求量将要增加一倍。石油化工原料自给的难度也将不断加大,进口部分化工原料油势在必然。随着国内石油产品市场按入世协议期限开放,关税的逐步降低,国际石油价格风险对国内企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虽然中国把石油开纳入了石油化工一体化产业链之中,高油价会使石油开企业赢利增加。但国家出于保护和合理开国内有限的石油考虑,对石油开实行了集中和垄断性的经营,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家大企业参与石油的开。其中中石化的原油加工量要远大于原油生产量,这也需要大量进口原油。靠石油开获利的企业数量只占整个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很小一部分,高油价对行业大部分企业的影响是不利的。

高油价对化工企业的影响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高油价造成了用石油生产的石化产品价格上涨,而这些石化产品不少是化工企业的原料;同时由于比价效应,石油涨价也造成了煤炭、电力等其它能源价格上涨。有资料显示,今年9月上旬进口乙烯价格比8月底上涨了30.5%,丙烯上涨了9.6%,丁二烯上涨了8.4%,目前企业拿到的煤炭、电力价格比去年同期也上涨了50%~100%。化工企业是能源消费大户,能源价格上涨不仅带来燃料、动力费用上升,还因为能源是许多化工生产的基本原料,化工企业要承受更大的涨价压力。

石油暴跌,对汽车行业有哪些影响?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1)什么是扩大内需政策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2)坚持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是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②我国国内市场存在着广泛的需求.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和进一步改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都会带来巨大的需求.

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要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

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什么局限

答: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局限是挤出效应,即增加支出会使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减少.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目前似乎有一个共识,中国应该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扩大内需,最终是要消费者将自己的收入花出去来实现的,可我们消费什么呢?

十五年前,我们的梦想是全套的家用电器; 

十年前,我们的梦想是高性能的电脑和手机;

八年前,我们的梦想是买下当时住的房改房;

五年前,我们的梦想是拥有自己家用汽车;

今天,我们的梦想是自己的新房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有一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已经从温饱走向小康并进而继续提高,随着家用电脑的快速平民化,家电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需品的一部分,而类似汽车之类的需求也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今天来说,买一辆车对于一个工薪族来说应该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最大的考虑是必要性和养车的费用.下一步,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出国旅游吗?高档时装吗?

当我们一家几口人还住在分房时代的50几平方米的小二居里时,我们会首先想到出国旅游和高档时装吗?

从人类需求理论分析,目前中国有很大一个群体已经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步入了一个以改善居住条件为首要需求目标的消费阶段,他们把这种需求作为自己人生的下一个奋斗目标.但现实让他们失望了,房价的迅速上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好像正在加速的远离自己,改善居住条件似乎变得可望而不可及了.

昨天,央行宣布了提供利率,这是一个着眼宏观经济的决定,应该是不会错的.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意味着通过信贷途径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又小了一分,特别是利率进入加息通道的普遍心理预期将更强烈的抑制这些人的消费需求.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点,他们的消费需求仅仅是被抑制了,而不是消除了,也很难完全转化为其他的消费需求.因此这些人最大的可能选择会是不消费,继续积累并且观望等待,等待一个能够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时机.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人他们由主动消费转入被动消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及可预期的物业税油价等的上涨),对于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目标会有什么影响呢?实际上,这些人才是真正具备消费能力的人,是能够以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并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人群.抑制他们的消费将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

有些专家提出,提高收入水平才是真正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我完全赞同.刺激消费,你很难让一个刚刚解决温饱的人去消费什么大餐,也很难让老年人放弃存款去旅游.这都是不现实的,真正现实的选择是提高人们除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可支配收入并逐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引导消费,扩大内需.

现在有一些专家说全民买房是一种病态,其实也不尽然.全民买房有它正常的一面,十年前你会想到买一套商品房吗?五年前都不会.今天的状况实际上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只是受错误的消费观念影响,产生了一些过度消费的误区罢了.

贫富差距拉大,意味着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提高速度过慢,而已经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当首要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会有什么反应,是需要关注的又一个焦点.我们不能将扩大内需的希望都寄托在少量先富起来的人身上吧

如果油价长期低于20美元,新能源汽车还有优势吗?

低油价对消费者的利好是暂时,伤害却是长期的。

成品油价格终于进入了「5元时代」,上一次国际油价滑落到30美元以下还是在2016年,美国大力发展的页岩气有了巨大实质性进展,沙特为了打击美国页岩气立即增加产能,将油价控制在60美元左右,而这一价格被认为是页岩气开发成本价。

2020年,时隔四年,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这回是沙特、俄罗斯两大产油国希望达成协议共同减产以便维持石油价格,但显然面对来势汹汹的低迷经济,俄罗斯拒绝了这一提议,于是沙特再次动用石油武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石油价格战。

正常来说,石油暴跌让我们用更低的价格享受成品油,是所有老百姓乐此不疲见到的景象。可,石油暴跌的背后,却对你我、汽车行业造成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到底是哪些影响呢?

经济危机下,石油常年维持低位

如果担心石油暴跌只是昙花一现,倒大可以放心,以沙特和俄罗斯目前不断紧张的局势,两国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因此在沙特、俄罗斯谈判崩盘之后,两国相继提高产量。石油供需开始由全球平衡转向抢占市场份额。

对此,沙特以25美元/桶的价格向欧洲、亚洲那些使用俄罗斯原油的国家提供低廉优质的原油。俄罗斯不甘示弱,日前表态,俄罗斯能够承受石油价格在6到10年内维持在25美元至30美元的水平,同时可以承受极限价位15美元/桶。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减速,沙特和俄罗斯国内纷纷陷入危机。沙特等欧佩克国家经济滞涨,经济社会矛盾增多,而俄罗斯经济“发展不佳”,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说俄罗斯今年预算将会出现赤字,加上疫情影响,经济减速已经严重影响了航空运输、旅游业、小企业在内的经济部门,包括汽车在内的大宗商品的购买正在减少。

两个国家都希望通过抢占石油份额获得更多收入,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即便不以沙特、俄罗斯两国争斗为依据,按照往年经济低迷时石油价格走势,石油也终将在短时间内维持低位。

在疫情影响下,人们对于因疫情导致的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周期的担忧加大,而一旦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原油的需求量首先会锐减,而这也会导致石油价格出现一波连续下跌。对比2008年经济危机,全球石油价格维持在低位超过一年,接近两年,也就是说这个短时间至少也会超过一年。

如此低廉的石油价格,却对消费者并非利好,对汽车行业更是弊大于利,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击新能源汽车产业

油价逐渐走低,会让人们在购买新车时不再过于关注燃油经济性,一旦这种情况发生,SUV等经济性并不占优的车型销量会得到提升。根据密歇根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UMTRI)的数据,2018年,原油价格下跌时,美国新车的平均燃油经济性下降了0.2英里/加仑,达到25英里/加仑。

从具体产品销量上看,新车销量下降了5%,但轻型卡车和SUV的销量分别上升了5.8%和2.2%。总的来说,自从UMTRI在2007年开始研究平均燃油经济性以来,这个数字已经上涨了4.9英里/加仑。

在油价走低的趋势中,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人们不在意经济性,同时更应该在意SUV销量上升是新车销量下滑5%的前提下,也就意味着油价走低,全球经济引擎对石油的依赖减弱,经济减速,消费欲望被打压,赚钱更加困难。

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油价上涨,新能源汽车优势增加,油价降低,新能源汽车优势不再,也就导致人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下降。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之间的定位,在支出成本面前,片刻土崩瓦解。

以目前92#汽油5.5元/L为例,加注一箱40L的马自达3昂克赛拉,可以行使500公里,总成本200元,而一款行驶5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80度电版本,快充电价普遍在1.3元左右,则每次充电为100元。两者支出差距正在缩减,同时由于传统燃油车售价带来的优势,新能源车辆优势减弱。

5.5元,实际是两桶油成品油最低价。国家对于成品油售价的管控是在国际油价30美元~130美元区间浮动时,油价跟随国际油价调整而调整,一旦低于30美元,则成品油价不调整。对此,面对低廉的国际油价以及两桶油成品油的供给,许多民营加油站会倾向选择购买海外走私原油,从而提供更加低廉的汽油,更降低了消费者支出成本。

实际上,石油暴跌直接扭转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逻辑,虽然中国推广新能源汽车主要希望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增加煤炭的利用(因为中国是个富煤少油的国家),但在低廉的石油面前,国内的煤化工企业基本上陷入全面亏损,整个行业的发展也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能源结构改革始终不能建立起强逻辑。

如果对消费者来说,油价走低只是不会选择新能源汽车,但对国家来说,意味着国家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的无所适从。

中国曾希望在2020年施行对传统燃油车二氧化碳排放要求,尽量提高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比例。在此之前,不断对新能源汽车提供补贴,以帮助新能源汽车取得价格上的优势。

正当逐渐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时,国际原油暴跌,新能源汽车直接丧失了原本价格和使用成本上的优势,也就是说低油价正在考验是否继续针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维持新能源的顺利推进,否则将前功尽弃。

事实上,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疫情对中国消费欲望打击严重,人们消费理念趋于保守,对汽车大宗消费是持鼓励态度的,无论汽油车和新能源车都不会加以限制,也就是说低油价使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受到了阻碍。

对来说,继续补贴新能源汽车就是增加财政压力,而另一方面石油暴跌,短时间内中国将难以真正享受到国际低油价的红利。2014年,中国开始启动战略石油储备,分别在舟山、镇海、大连和黄岛4个地方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以保证国际能源署(IEA)建议的一国石油战略储备不低于90天消耗量。

作为主要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其自2005年以来,石油进口量不断攀高,并且在2019年创下新高,而相比之下美国由于大力发展页岩气,降低了对石油依赖,于是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中国高价战略储备的石油,在面对低油价时该如何处理?

也就是说如今我们正在享受的成品油低价,正是建立在以往高油价时买入的大量石油,随着油价大幅下跌,从会计处理的角度来看,这些高价买入的石油面临着巨大的存货跌价损失,这种资产减值带来的杀伤力可能会远超预期。

根据澎湃新闻《中国84艘巨轮赴海湾抄底原油?抢购可以有,但这是条新闻》的报道,虽然中国有抢购低价油的动力,但商业库存处于高位,增量空间有限,而目前用的方法是要求VLCC(一种大型油轮)减缓航行速度,成为中国储油的「浮仓」。

油价虽低,却没有更多地方可以存储,中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享受低油价的。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油价走低,意味着经济引擎动能不足,各国都会减少石油进口量,所以低油价往往预示着经济低迷,消费者除了享受到低油价之外,也要经受赚钱更辛苦的煎熬。

打击替代能源产业

过低的石油价格是不健康的,过低的石油价格会鼓励石油过度消费,同时会打击国内油企业。沙特油品质量较高,购成本较低,如果不加价格管制无限制涌入中国,中国本土石油企业会面临竞争压力,甚至倒闭。中石化旗下,胜利油田就曾经关闭4个油田,以减少低油价带来的损失。

这是全球石油巨头常用的招数。

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一定程度上就只针对美国页岩油革命。页岩油的实质性进步打击了传统产油国利益,为此,沙特为代表的OPEC破釜沉舟,在油价暴跌之际坚持不减产,成为油价暴跌的第二轮推手,使国际油价在2015年初迅速跌破60美元这一美国页岩油的成本线。美国的页岩油产区开始陷入亏损,随着油价持续下降,很多页岩油公司将被淘汰出局。当国际油价跌破30美元,美国开工的页岩油钻井平台数量急剧减少,资料显示,美国开工原油钻井平台数比一年前下降了64%。

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原油价格如果长期低位运行,对于中国经济的一大冲击在于,国内的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开发将遭受重挫,能源结构转型将会更加遥遥无期。

按照中国的能源消费,2020年非化石能源(水电、风电、核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等)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到2030年达到20%左右。201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达到了14.3%,当这一切循序渐进推动时,石油暴跌显然构成了极大挑战。

油价长期低迷,很多替代能源产业可能就会因为持续亏损而慢慢退出。中国目前正在全力推动的锂电池、氢能源战略,甚至日本的清洁能源混合动力车型,大量企业可能面临亏损,最终破产倒闭。

如果中国替代能源企业倒闭,国际油价又重回高位,中国的能源消费将再次陷入被动。作为世界上对进口原油依赖度达到70%以上的国家,中国经济即便增速下降,对石油的依赖也十分惊人,而此次石油暴跌恰恰是中国丧失了对替代能源的布局,未来中国能源改革之路将会更加困难。

研发新技术的企业赚不到钱,即便这项技术很有前途,但仅仅一项「当前成本较高」,便有可能被迫中止,无力维系。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包括美国90年代,正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时,丰田、本田、通用在美国、澳洲开展了大量的太阳能汽车、纯电动汽车甚至氢燃料汽车的项目,丰田在1996年推出普锐斯,通用在2008年推出沃蓝达,之所以不能大范围普及,恰恰是因为石油企业一旦将石油价格维持在低位,这些新能源技术不得不被搁浅。

如果石油价格始终维持高位,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包括新能源汽车都会取得极为快速的发展,但石油企业清楚的知道,一旦替代能源发展成熟,石油将失去利用价值,其定价权便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能否扛过这一轮低油价冲击?

在目前30美元的油价背景之下,仅仅依靠新能源产业自身已经很难抵御寒冬,必须加大对新能源的扶持力度,这事关新能源产业的生死,同时更事关未来中国能源改革的布局,如果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在这一轮低油价冲击下全军覆没,也就意味着未来几十年中国的能源消费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

目前中国许多新能源产业已经得到了长足进步,而且已经被定为国家战略,在这场低油价冲击之下,这个战略就有了更深层的意义。美国页岩油产业就是不断提升技术,增加防御能力得以生存,所以2005年之后,美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对于此次油价暴跌,美国人乐开了花,特朗普甚至发推说「油价降低对消费者有利」。

政策和汽车企业的双重考验

2020年是汽车大考的元年,中国在2020年之后,对汽车排放的要求不断严格,并在2025年成为世界上排放要求最苛刻的国家,而欧洲也对汽车企业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排放限制,这就要求汽车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推出更多的新能源车型。

不过,2020年,这项政策真能推行吗?

据《福布斯》报道,?2020年西欧轿车和SUV的销量或因新型冠状疫情的影响下降19%,而总部位于英国的捷豹路虎、梅赛德斯的母公司戴姆勒和法国大众汽车制造商雷诺因财务状况最为脆弱,面临的风险最大。

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表示,由于新型肺炎疫情爆发,公司将下调今年汽车销量预期目标,由原来增长8%降至增长3%左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18日表示,疫情将对汽车行业一季度的运行影响巨大。如果疫情在3月底得到有效控制,预计一季度产销量下滑45%左右,上半年产销量下滑25%左右。

经济减速、消费欲望降低,汽车的生存压力空前。石油崩盘之后,美股率先表态,短短10天之内4次熔断,美联储降息,开始放水,保证流动性,但全球股票市场对未来依然是悲观的,尤其是汽车行业。

特斯拉距离顶部900美元股价,至今已经跌去一半,国内汽车龙头上汽集团重新回归2016年时的水平,吉利集团则从2017年的28元跌去三分之二,如今只有10元。全球市场对汽车行业的未来都一直悲观。

一方面是汽车行业营收出现问题,不断下调营业额和利润,另一方面,消费者正在捂紧自己的钱袋子。由于石油是最主要的原料之一,石油的低价会带动许多产品成本降低,人们预期未来商品价格比现在会更便宜,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会选择延期生产或者消费,本就需要刺激消费的经济会更加低迷,中国经济开始有了「输入性通缩」。

于是,又要面临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环保法规的考核期一到,对不满足要求的汽车企业进行处罚;另一方面,鼓励汽车消费,使消费回归正常,保证汽车企业正常维持。

那么,环保法规会在2020年对汽车企业开出罚单吗?

这个罚单会不会成为压垮汽车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无论中国还是欧洲。

在此之下,极有可能推迟环保法规的实施,重新制定相对宽松的汽车排放政策,待经济好转时,继续对汽车企业提出排放要求。我们乐观地估计,2020年的排放要求可能会推迟到2025年,这将大大缓解汽车企业在引擎研发、投入的压力,是汽车企业拥有一段喘息的时机。

表面上,石油暴跌对消费者是一件利好,实际上当下的利好和低成本,有可能是在透支我们的未来。它让我们在加油时少花20块,却可能让我们多花500块购买空气净化器,50块买衣服、10块买食物,以及未来把少花的这20块还回给更高的油价….

图?|?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元油价与锂价暴跌,终结特斯拉、雪铁龙掀起的价格战

如果油价长期低于20美元,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当然就不没有了。不过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因为石油是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少的。而新能源才是以后的大趋势,所以说建议大家为了环保为了地球,为了我们的家园尽量使用新能源汽车。

随着国际油价大幅度下跌,是不是能带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呢?

新能源车涨价,特斯拉官降,中国品牌跟进,燃油车掀桌子,部分车企开启保价模式。以上大约是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国内车市的经历的一系列过山车似的价格大乱斗。就当上个月大家还在讨论价格战要打到什么时候,到底是“保价派”技高一筹,还是掀桌子的更得人心时。国内油价迎来今年最大涨幅,以及碳酸锂半年不到的时间暴跌近66%的消息,恐怕要为一季度风风火火的汽车价格战,画上一个句号了。

份额降、油价涨,油车再打价格战也没用?

持续数月的价格战,简单来说,就是车企们为了留在“牌桌上”所做出的努力。但是价格战拼的却不是车价本身,甚至也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在风云变幻的车市格局中,对于产品、车企的预期。试想,如果明确告诉你,某家车企明天就要关门大吉。那么即便现在它的产品就是打骨折,恐怕绝大多数人也不会选择去趟这趟浑水。这种案例并非没有发生过,对于曾经选择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而言,其收尾的库存,最终归宿往往是租赁或二手市场。而它们在退出之时也并非没有选择大幅降价,但无论消费者还是车市同行,对此行为其实大多也都并不在意。

那为什么现在都开始在意了呢?因为彼时的降价,是准备卷铺盖走人,而现在的降价是为了继续撑下去。特别是对于燃油车领域而言,大家账本都非常清楚。首先,大盘是基本稳定的。自2017年到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基本围绕2400万辆左右水平震荡徘徊。其次,存量的数据中,新能源车的份额逐渐提升。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50万辆,同比几乎翻番,实现每卖出四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的格局。按照前面“买预期”的论调,其实燃油车目前已经处于守势状态,而油价可能会是压垮这一姿态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全球主流车企纷纷选择“锁死”燃油车科技树,将有限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挖新战壕时。其实也等于变相“锁死”了燃油车的制造成本。平台化的制造方案,多产品(甚至多品牌)共线的生产方式,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简单来说,只要边际效应能够维持,燃油车的生产制造就会保持在可控且较低的水平。这也成为传统车企打价格战时手握的重要筹码。但油价对于消费预期的影响,恐怕会导致传统车企不再愿意主动将手中的筹码掷出,而是被动选择固守。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近年来油价与车市的关系。在去年上半年一波10涨2跌的走势下,国内油价也从“6元时代”快进到“9元时代”。叠加其它因素影响,去年3-5月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降幅明显,但同期的新能源车市依旧保持正增长状态。然而到了去年下半年,整体画风为之一变。一方面,3涨8跌的油价走势,并没有让“10元时代”到来,还在年底成功将92号汽油压在了8元以内。另外,部分燃油车的购置税优惠政策,也刺激了去年下半年的车市表现。

再把时间拨回今年,虽然购置税优惠告一段落,但油价在第一季度基本克制,并且3月份的两连跌,让很多地区的95号汽油都跌入了8元以内。相对宽松的油价走势,让车企的价格战足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4月份的大幅上涨,无疑再次唤醒了消费者对于油价的记忆。特别是在地缘局势暂无缓和迹象,以及供需关系的客观状态下。消费者恐怕也会产生油价将会处于高位震荡的预期。加上燃油车本身就处于份额被挤占的防守姿态,叠加使用成本的预期,车企自身继续价格战的预期收益自然会持续萎缩。当然,燃油车也不用担心新能源车会趁机利用价格“收割”,因为它们也准备收手了。

喘口气、继续卷,电车也打不动价格战了?

从市场份额来看,新能源车预期向好,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面对新势力的加入,中国品牌的崛起,以及传统外资车企的转型,整体大盘的向好,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分到预期的蛋糕。于是新能源车也一度选择在价格战问题上与燃油车联动。但是热闹的价格战掩盖了至少两个问题。其一是国补的取消,即便是退坡之后的水平,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而言,在成本压力上绝对是“伤筋动骨”的存在。另一点则是技术上的投入,无论现在热门的800V,还是智能驾驶、座舱,以及充电桩与换电站等硬件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以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来看,如果刨除研发费用一项,那么至少理想汽车已经可以实现盈利了。

当然,与很多手里只有一本新能源账的中国品牌车企不同,绝大多数外资车企还有燃油车可以输血。不过就像前面聊的那样,燃油车现在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恐怕也只有诸如宝马、奔驰这种一线豪华品牌受波及程度较小。但这些具有宽阔护城河的品牌,本身从来也没有加入价格战的意思。

再把视线拉回新能源车,其价格战标志件当属特斯拉今年的大幅官降,以及国内油价缓和时,燃油车掀桌子带来的市场“恐慌”。如果说后者带来的“危机”已经消散,那么前者还会再动手吗?无论是同行的试探,还是消费者的期待,有关特斯拉在上周六再次大幅降价的传闻确实“如期而至”。只不过特斯拉这次选择让同行安心。顶着特斯拉“全球定价最低”市场的头衔,上周“星舰”都炸了,又怎么可能再降价呢?这当然是开个玩笑,但特斯拉所谓“成本定价”的策略也实属贴金。实际原因恐怕只要翻看特斯拉去年的销量、订单表现就一清二楚了。

去年12月份,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环比下滑超4成。这似乎做实了特斯拉当时在国内减产,以及销量不及预期的传言。而根据有关数据披露,去年年底,特斯拉在国内挤压的订单只剩5千多台。这些或许才是刺激特斯拉在今年年初直接在价格上“放大招”的根本原因。但是降价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在显现。根据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特斯拉营收同比增长近24%,净利润却同比下滑约24%。很显然,降价带来了销量,但盈利能力也下滑迅速。从产品毛利率来看,特斯拉也几乎下滑了10个百分点,毛利跌至20%以内,已经低于经营目标线。这种局面下,趁着上游大宗供应链降价“回血”还来不及,又有谁会挑头搞价格战呢?

总之,一季度国内车市略显混乱的价格战似乎要被画上句号了。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确实在价格战之中收获到了一定的销量。但油车的前景并不完全在自身的价格上,反倒是继续“割让”利润,所能得到的正向反馈在减少。如此以来,等待类似去年购置税政策那样的“普惠”性质的利好,似乎成为更理想的选择。而新能源车方面,就算是成本控制大户特斯拉,也得喘口气。与其指望碳酸锂的暴跌促使新一轮价格战开启,还不如期待诸如4680电池、一体压铸车身等基础落地,从根本上进一步压低成本,以实现“油电同价”。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油价的下跌带动汽车的发展其实并不大,因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直都没有落下。

汽车工业的许多环节都与石油密切相关,因此油价的波动对汽车工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油价波动引发的连锁反应凸显了中国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不难理解,一方面是近年来新能源加速,导致石油市场产能过剩,现在全球疫情蔓延,交通、航空、航运、炼油等行业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减少。因此,原油过剩直接导致油价下跌。这种变化体现在汽车行业,会给国内老牌汽车行业****带来很多喘息的时间。

估计在短期内市场不会缺少讨论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由于原油价格的上涨,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将变得难以预测。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由于油价下跌,燃油车使用成本降低,引发了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担忧;另一方面,由于补贴退坡,造车成本仍较高,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感到担忧。

如果原油价格继续下跌,这一担心是不合理的,汽车每公里的运营成本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尽管纯电动汽车的成本相比于普通电动汽车仍有优势,但考虑到充电成本和时间问题,一些消费者在面对新能源汽车和燃料汽车时可能会考虑重新投票。在车企方面也有统一的看法,燃油车用油成本的降低,对传统车企的生产制造无疑是一个利好,但也会给本身就投入较高成本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一些新的压力。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在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依然强劲。

另一方面,由于石油价格的下跌,使我国石油成本大幅下降,除了汽油、柴油价格的下调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系列工业生产所需的石油原料的成本会降低,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下游产业链的成本下降。而且目前中国的燃油零售价已经接近地板价格,所以相对于燃油汽车而言,相对于其降低成本的影响可以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还有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燃油车和纯电汽车已初步分化出不同的使用场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将更加明朗,更侧重于如何降低?三电?等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和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所以原油价格下跌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影响将只是一个维度。

但效果不会马上出现,只有时间才能最终判断变化带来的结局。无论原油价格战最终走向如何,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都不应该只是被动。